《[历史直播]青史之下,百代共闻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共享小说网gxxs.cc
【古人也不是完全对海洋无动于衷,
上下五千年有种活动是一以贯之从未消亡的——赚小钱钱。
商周时岭南先民在南海与太平洋从事最原始的航海活动,蓝色丝缎由此萌芽;春秋战国,齐国循海岸水行,
生意做到辽东、朝鲜半岛;汉武投笔,千秋万岁的丝绸从路上绵延至海中。
从沿海港口到市舶司,远洋的商队来往不停,但古人“重陆轻海”的观念由来已久,
许多人对海洋的认知仍旧模糊,大多集中在贸易层面。
直至晚清,文人笔墨也多集中在水师、海防和渔权,梁启超接触马汉的《海权论》,发出“国家有是权则兴,
失是权则亡”的呼号后,
又书《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》,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才逐渐被正视。
永乐三年,明成祖遣郑和带着“高大如楼、底尖上阔、可容千人”的宝船出海,加之运粮的“粮船”,
作战的“战船”等,配备当时代超前的技术手段,开始他海上的传奇。
虽然现在大家基本把这认为是和平外交啦,但大家心里都清楚,
和平这玩意是有条件的。
此时的和平与万国来朝看的是郑和背后代表的上邦大国,
等到甲午海战的痛楚后,清廷再放眼海外,能得的也就只有一句“弱国无外交”了。
所以现在人看郑和下西洋是遗憾意味更多,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,能加深海内外交流、扩大以明廷为主导的朝贡体系、建立华夷政治体系的举措,
也不过持续了二十几年。】
朱元璋听至此处脚下不稳,一个趔趄,被朱棣扶着才站稳身躯。
天幕语焉不详,一副不愿多说的样子,但寥寥几句也能听出,那清廷大约是在甲午海战中被打没了心气。大明在朱棣遣人下西洋时还是巍巍上邦,到清朝异族手里居然已经是无外交权力的弱国了么?
出身于贫农之家的明祖乍闻七下西洋,最开始想起的是建国后他派人去南洋诸国的诏令。当时使者出使为的是教这些小国知道中华已改朝换代,他们臣服的不再是元,而是要做大明的藩臣。
他要的是圣人治天下,端坐受朝贡,但不愿卷入异邦的纷争,内部都没理清楚,要那么多交流做什么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小说推荐:《肝到厨神才算开始》《志怪书》《苟在修真世界》《云朵和山先生》《种花家的兔子[星际]》《离婚后,我能听到未来的声音》《我用游戏改变了时间线》《神农道君》【墨墨文学】《大明:嘉靖修仙啦》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